

改革开放以来,经过近40年的发展,我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,但也积累了产能过剩等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。东部一些发达地区,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已经饱和,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效重复建设,而在广大贫困地区,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则严重不足。
刘永富表示,余下的贫困人口居住地普遍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,行路难、吃水难、用电难,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条件都比较差,交通闭塞,教育、卫生、医疗服务都跟不上。让这些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,不仅要“输血”,更要建立长效“造血”机制。
以乌蒙山区、秦巴山区、吕梁山区等为例,水利部数据显示,这些贫困地区年人均供水量不足200立方米,远低于全国人均供水量469立方米的水平,遇到干旱年份供水问题更为突出。为此,水利部制定了《“十三五”全国水利扶贫专项规划》,决定重点在西南地区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、滇西边境片区、乌蒙山区、武陵山区及秦巴山区等水能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区,实施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,力争新增水电装机200万千瓦,帮扶规划区内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0万户贫困农民增加收入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交通运输部在贫困地区公路建设方面累计投入了超过7000亿元车购税资金,支持建设了7.5万多公里国省道和44万多公里农村公路。截至2016年底,88.4%贫困县县城修通了二级及以上公路,97.95%乡镇和93.10%建制村通了硬化路,全国94%建制村通邮。交通扶贫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路网结构,支撑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。
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盛产优质黑青稞。这种青稞可降血脂,降胆固醇,预防心血管疾病,以往由于交通不便,每斤售价只有1.7元。如今,公路修进了大山里,乃东黑青稞远销深圳,每斤批发价升至7元。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曾佑志告诉记者,为全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,西藏“十三五”时期规划投资3062.8亿元,面向重点贫困乡村,加快推进水电路讯网、科教文卫保“十项提升”工程,着力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